公告通知
gonggaotongzhi
当前位置:公告通知
杨金海 刘永俊 | 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重要贡献(二)
发布时间:2022-11-23 14:11:15| 浏览次数:

摘要:


大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农讲所的创办是我们党开展以培养农运干部为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成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始。农讲所组织动员当时党内和社会各界进步人士来讲学,并组织全国各地的农运骨干来学习,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力量;农讲所通过比较系统地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苏俄社会革命与建设理论和实践以及关于中国革命特别是农民问题等理论,极大地提高了师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农讲所开创的理论传播和干部培养方式,包括理论教学与课外调查研究、军事训练、运动实习相结合等,初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农讲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做法为后来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宣传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示范,也为促进党团组织的壮大及农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


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讲习所;马克思主义;传播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理论创新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之一,指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的根本原因。农民运动讲习所(以下简称农讲所)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的学校,也是早期面向农运干部并通过他们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农讲所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而且通过教学与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不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成果,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国学界对农讲所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少,但主要是在党史层面,包括研究农讲所的一般史实、主要负责人的历史功绩等,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角度研究较少。本文力图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角度探讨农讲所在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的特点与贡献,包括对其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与方式、传播成效和影响等进行分析,并以农讲所这一个案窥见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如何逐步实现由抽象原理到具体思想、由在少数知识分子中传播到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由理论变为实践的历史脉络,以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研究。



三、农讲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形式

 

 

农讲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彩,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课外调查研究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理论教学与运动实习相结合等,通过这些形式,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效。


一是理论教学与课外调查研究相结合。理论教学是农讲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式。农讲所自开办之初,办学目标就很明确,即“养成农民运动人材,欲唤起农民觉悟和提高其利益”。农讲所的负责人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对课程科目及学时安排进行系统的规划。虽然历届农讲所开设的课程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来看,科目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从最初的十多门增加到第六届的25门,到中央农讲所则达二十八门之多。课程包括马列主义基本理论、革命斗争理论及农民问题等理论的教学。在理论课教学中,除了农讲所教员讲授之外,还经常邀请社会名人到校作专题报告或时事政治报告,这些报告有理论、有实际,说服力强,成为传播革命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式。如第四届农讲所曾邀请陈延年、张太雷、邓中夏、谭平山等作报告,每晚大课三小时,各人每晚轮值,报告题目灵活多样。在第六届农讲所开学典礼上,谭组安、何香凝、甘乃光、郭沫若等应邀发表演讲,这些演讲生动活泼,很受师生欢迎,充分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收到良好效果。


除了课堂教学外,农讲所还多次组织理论讨论会或农民问题研究会等课外学术活动。通过讨论会或研究会的形式,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培养学员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善于开展调查研究的精神。如第五届学员在韶关参加曲江县农民协会成立大会中,教员组织大家分组开展关于“阶级斗争与国民革命”“农民解放”等问题的讨论。在第六届农讲所,毛泽东发挥学员来自二十多个省区的优势,发动大家做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获得许多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他将全体学员按不同省区分成13个农民问题研究会,每个研究会每周开会一至二次,研究各省农民运动中的实际问题。为此,他经常印发一些调查表或调查提纲,要求学员把自己家乡的情况按调查项目如实填写,并把学员自己熟悉的民歌、民间谚语等记录下来。这些都为深入研究中国农民问题积累了珍贵资料。 


二是理论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农讲所的课程安排中,专门有一部分是关于革命策略、宣传训练等军事问题的教学研讨。例如,农讲所十分重视革命思想的宣传工作,把唱歌、图画作为宣传训练类的重要课程。毛泽东特别重视革命歌、革命画的教学。为了使学员毕业后能熟练运用革命画这一传播利器进行宣传和动员群众,毛泽东专门提议开办了革命画训练班。这些都为后来我们党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宣传工作打下了基础。

为提高学员的战斗力,努力把革命军事理论运用到革命实践中,农讲所很注重军事训练。其军事训练课程仅比理论教学课程的时长略少,如广州农讲所第六届的理论教学授课十三个星期,共授252小时;军事训练十个星期,操练128小时。农讲所的军事教官主要是黄埔军校派来的,第一届农讲所学员还在黄埔军校集中训练了十天。军事训练安排紧凑、纪律严明、强度很大,成为磨练学员革命意志、养成自律意识、锤炼革命精神的重要方法。农讲所还组织学员参加实际军事斗争,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第二届学员曾被编成自卫军参加对付商团叛乱的斗争,第三届学员随东征军出发作宣传动员工作,武昌中央农讲所的学员参与平定麻城匪乱等活动。学员在军事斗争中不仅积累了武装斗争的经验,还通过利用传单、标语、口号等形式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政策,积累了宣传动员群众的经验。


三是理论教学与运动实习相结合。农讲所不仅进行理论教学、军事训练,还安排运动实习,并把运动实习作为农讲所课程设置的重要环节。农讲所的运动实习一般安排在周日或假日,有时根据实际情况,也会集中安排实习。运动实习的形式多样。如罗绮园带领第五届农讲所学员到石井兵工厂实习,主要是练习实弹射击;第六届农讲所除平时安排实习活动外,在各科课程结束后,毛泽东还带领学员奔赴全国农民运动历史最久、成绩最好的海丰县进行为期两周的实习。实习活动为理论应用提供了平台,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此外,学员还经常参与社会活动,如第六届学员参加纪念马克思诞辰107周年大会、“五卅”运动一周年大会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员们常常手举宣传标语,高唱革命歌曲,齐喊革命口号,运用歌曲、口号等大众化的传播载体,营造革命氛围,促进革命思想的传播。通过参与这些社会活动,学员们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掌握了理论宣传的方法,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四、农讲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和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史。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紧紧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在各个时期的传播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特点,同时,又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都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扎实基础。大革命时期农讲所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我们党成立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相比,显然具有突出的历史特点,对深化马克思主义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由精英向大众、由城市向乡村传播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翻译、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成为国内较早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一批先进分子。在他们的带动下,马克思主义在知识界特别是在青年知识分子中迅速传播。他们除了通过著书立说、办报办刊、课堂教学等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外,还尝试到广大工人、市民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但是,这些传播主要局限在城市,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几乎还没有开展。大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注重在农村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这是理论传播途径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农讲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演进突出体现了这个特点,即马克思主义逐步由精英向大众、由城市向乡村传播。农讲所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紧密结合农村革命实际,采取多样化与灵活性的教学方式,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学员喜闻乐见的日常话语和大众话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效。同时,农讲所学员毕业后大部分回到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充分利用在农民中开展识字活动等机会,以讲演、标语、演出、曲艺等形式,向农民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的农讲所毕业生回到家乡开办当地的农讲所,他们参照广州农讲所的课程设置,结合当地特色,向农民宣传革命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再传播的主力军。据统计,在此期间,广东、海南、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区共创办了40多个农民运动讲习所或农民培训学校。如韦拔群、陈伯民毕业后于19259月至19266月在广西创办东兰农民运动讲习所,共举办三届,为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样,马克思主义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的形式在广大农村地区迅猛传播,发挥了“号召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实行农村革命”的作用。


二是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提供了思想资源与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和共产国际的影响,比较重视工人运动,重视农民问题不够。农讲所的成功开办,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较早意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道路。农讲所教员撰写的诸如《海丰农民运动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佃农生活举例》等著作文献,以及农讲所编写出版的《帝国主义讲授大纲》《农民问题丛刊》等教材或书籍,不仅成为农讲所重要的教学和研究资源,而且为后来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都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此外,农讲所的教员基本是讲授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实践经验,拉近了教员与学员的距离,极大地增强了理论教学的效果。如毛泽东在农讲所亲自讲授自己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分析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学员弄清中国革命基本问题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毛泽东等教员通过分析中国农民的阶级现状与地位,初步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及策略等问题,为后来提出工农联盟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提供了思想资源。农讲所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等形成的成果和方法,也为我们党后来进一步认识农村农民问题,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三是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我们党在建党时期,就开始自觉培养自己的干部队伍,如创办上海外国语学社、上海大学等,还派送留学生到苏联学习,由此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但是,如何培养了解农村又善于开展农民运动的干部,这个问题起初并没有引起党内同志的重视。农讲所的工作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农讲所培养的学员大多是组织开展农民运动的骨干。农讲所还特别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历届农讲所都建立了共产党和青年团的基层组织,且党团组织活动内容相当丰富。农讲所经常开展组织生活,进行思想交流等,还经常邀请瞿秋白、陈延年、恽代英等党团领导干部作时事政治报告。经过党、团组织的教育和影响,历届农讲所都吸纳了新的党员或团员。据现有资料统计,农讲所学员中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占学员人数的一半以上,最多时达三分之二以上。如第一届农讲所共36人,党团员占20人。第二届农讲所“意想中将有百人可以做同志”。②第三、四届发展了数十名党团员,第五届成立了共青团“农所支部”。许多农讲所学员毕业后成为各地党团组织的负责人。如第六届毕业生杨笠在河南潢川县建立第一个党支部。农讲所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干部,为中共党组织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是促进了大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规约》中明确指出“:学员来农讲所的唯一目的是研究革命的理论和行动”,可见农讲所的职责就是用革命理论去唤起广大农民群众,促进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事实上,在大大小小的革命活动中都能看到农讲所学员的身影,可以说他们在后来的中国革命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的学员直接参加北伐战争或通过领导当地的农民运动支持北伐战争。农讲所毕业生绝大部分回乡担任各级农民运动特派员,奔赴各地宣传革命思想、成立农民协会、领导革命斗争,成为各地农民运动的宣传者、组织者、发动者,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各地农民运动的蓬勃开展。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农民运动的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正是毛泽东所说的“农村的变动”。正是由于农讲所学员的参与或领导各地的农村革命斗争,使广大农民在实践中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懂得革命道理,推动了大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农讲所作为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不仅在课堂上讲授马克思主义,而且将理论教学与调查研究、军事训练等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极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为我们党培养了一大批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干部和农民运动骨干,促进了革命队伍的发展壮大与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农讲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具有光辉地位,对于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技术支持:创世网络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700号
备案号:鲁ICP备2021012072号